标签归档:yinggeling

海南暗夜寻蛙传

辛夷太能写,我就偷懒咯,呵呵。

以下引用:http://www.jsbws.org/thread-48-1-1.html

… 保护区的车来接上我们直接奔白沙而去,在白沙的保护区办公室,我们十一人终于汇合了,从山里走来,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那雨林里的跋涉突然间变得恍若隔世。

晚餐是保护区请大家饱餐了一顿,大家团团围坐起来,好大的一桌人啊,向日葵一样的。

回到鹦哥岭保护站,想起AK临行叮嘱的夜拍,远远的看到有穿迷彩的人在空地上支了快白布在灯诱,是南昌的学生在采集标本,我们可以去蹭拍了。

强忍着去洗澡的冲动,我觉得我现在浑身是臭的,尤其是头发奇痒,看来野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先抱了极乐鸟和百晓生友情出借的百微和闪灯,白布上密密麻麻的歇满了虫,学生们在用毛笔搜集那种很小的虫,对蛾子他们没有兴趣。

不过,我总是觉得这样拍出来的照片跟标本一样,还是喜欢拍自然环境下的虫子。

按照果老的计划是8点出发去拍蛙,抓紧时间洗澡,没有想到此后的每一天,白天观鸟,晚上去拍蛙、虫、蛇。。。。。。忙的几乎没有时间睡觉。

8点,果老带队,我、云起、理想年代跟从,去前两天果老拍蛙的地方寻蛙。夜不是一般的黑,是乌漆马黑(南京话),如果没有头灯,谁也看不到谁了。山下的洼地里有蛙声,顺着转一圈,用头灯在水草里使劲的找,啥也没找到,我们开始寻着水声往山上爬,边爬边想,怎么又开始爬山了呢,还好没有蚂蟥。跟着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一心一意的要把脚下的路走好了,只要他们一停下,肯定是找到蛙了。蛙比鸟乖了不知道多少倍,乖乖的趴那,一动不动的给你拍。据说做看云起自从第一天跟随果老夜拍过一次,从此就中了蛙毒,每天天一黑就要往外跑,成夜行动物了,后来连睡梦中都在找蛙。

虽说是找蛙,也是看到啥就拍啥,黑乎乎的夜晚,找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蛙躲藏在岩石的缝隙里,树叉中。前几天果老挖掘到云起有找蛙的天赋,我跟在他们的后面,看到头灯们停下围成一圈,我就凑上去拍。

这一路的边走边拍,当我们回到保护站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把脑袋丢到枕头上立即进入了沉沉的睡眠。

在大自然的面前我永远是个无知的孩童。

继续阅读

鹦哥岭拍鸟的小小收获

鹦哥岭之行收获的鸟种虽然非常少,但在雨林里生活两天的体验实在难得,值了。

以下是我们这组的观鸟总记录,里面有不少我没有看到。个人拍到的新种是白冠燕尾,蛇雕和海南特有的黑头型白头鹎。

此外还捡到一根中华鹧鸪的羽毛,算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品。

下一站尖峰岭,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继续阅读

海南牛仔

我们一行人爬上山顶不一会几头放养的牛就走了过来。护林员告诉我们,这些牛除了主人时不时来喂些盐,基本处于野生状态,这会走过来可能是以为我们来喂盐的。我们笑言:早知道带点盐巴上山,或许能牵一头牛回去。

远远的山坡上两个人一前一后箭步如飞,没多一会已经翻过了一道山梁离我们越来越近,原本看着我们的牛直奔他们过去。他们喂了会牛,走了过来。护林员都认识这两位老者,一位六十多,一位七十多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今天除了喂牛还带了绳子,准备套一头牛回去。喂牛的树叶都是用盐巴泡过的,牛很爱吃,争得不亦乐乎。聊了聊绯胸鹦鹉,上次见到都已是陈年旧事。

我们开始下山,七十多的老者坐在山顶,渐渐成了一个小黑点。我和辛夷小心的往山下走着,还没一支烟功夫,这老人家已经从后面赶上我们。等我俩下到山脚,两位老者都又在喂牛了。如此年纪仍行走如风让我实在是自叹不如。

继续阅读

南麻村的风水林

南麻村风水林
风水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风水林是指为了保持良好风水而特意保留的树林,为华南不少乡村的特色。不少村落在选址时,考虑到风水上的因素,通常会在茂密的树林旁兴建,令其成为村落后方的绿带屏障。由于村民相信风水林会为村落带来好运,因此他们都会着重保护风水林。他们更会在风水林栽种具有不同实用价值的树木(如果树、榕树、樟树及竹等),使风水林有其实质经济价值。
分类
挡风林
挡风林又名挡煞林。风水学上有“煞气”这一说法,煞气会损害人的健康、财运和寿命。山间盆地在内部的小河或小溪流出流入处会有缺口,如果这个缺口对着西北方向或者东南方向,便会有煞气进入。所以这些地方就需要种上挡风林以挡住煞气。
龙座林
一些建在山坡上的建筑,如果后山没有树林就会被雨水冲刷,周围的风力相对也比较大。这些后山就要种上龙座林。这种风水林因种在房屋后山,形如皇帝的座椅而得名。
下垫林
建在河边湖畔等水体旁的房子,即使是有龙座林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下垫林种在河边或湖边,以避免头重脚轻。下垫林也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其他种类
坟墓周围种植的树林,庆祝结婚种植的树林,生孩子的添丁林,新房子建成的新房林,这些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风水林。

南麻-只有三户人家的村落

茂密雨林中走了两天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南麻村。南麻只有三户人家,在附近种了很多树。

年老的妇人脸上有刺青,因为觉得拍照不礼貌,就只拍了一张背影。男人都在抽水烟,第一次亲眼见到,很有趣的。

向他们询问过是否看过绯胸鹦鹉,并张贴了宣传海报后,稍事休息,吃了两块压缩军粮,就走上回方宏村的路…

继续阅读

我们的野性生活

鹦哥岭是海南之行的第一站,原本是计划去道银村,后来改为参加保护区的绯胸鹦鹉同步调查,并选择了最辛苦的南麻路线,也因此在保护区的茫茫密林中生活了近四十八小时,野果山菜,埋锅造饭,帐篷露营,好一番野性生活。虽然此行见到的鸟雀甚少,却从保护区工作人员,护林员和同行鸟友身上都学到很多,收获了一份难得的体验。

继续阅读

木瓜的故事

同行鸟友辛夷文笔工夫了得,木瓜故事继续引用:)

———————————————————-

作者 辛夷

路上,卢刚说今晚有酒喝了,已经打电话给这里的护林员,让他送酒过来,我们晚上回来可以有酒喝了。
翻过木栏就看到前面有个小木房子,营地到了。
最先看到的是一条溪,溪水上被阿公拦截起来做了个很小的水坝,说是可以发电。(雨林间的微型电站 https://idealera.com/2011/01/570/
小木房子门锁着,主人还没来,我们将行李放在外面的木床上,继续把不用的东西留下,整理出一个小包,今天要继续的徒步。
在等护林员的时候,我一下就看到了那棵木瓜树上的大木瓜,一看就熟透的样子,我问财瑞,这个木瓜可不可以买下来吃,他说:等我们晚上回来,如果主人还没来就吃掉它,反正熟透了也要掉下来,浪费了。我心里就盘算:那主人回来了我们一样可以吃掉它,可以向主人买下来啊。他们叫我们认木瓜树的年龄,看叶柄留下的那个疤痕,同一年的疤痕是一样均匀的,这棵木瓜树长了三年,而这个大概7斤重的木瓜在树上生长了半年了。
穿过黑暗的河谷,我们看到阿公阿婆已经在他们的田里劳动了,早晨还枯竭的田,现在已经开始往里注水,他们要开始种水稻了。
财瑞说婆婆把木瓜送给我们吃了,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木瓜,哈密瓜那么大的木瓜,自然成熟的木瓜,很多水份的木瓜,一片下去就感觉很饱了,但是看着还有没吃完的瓜,忍不住又分吃了半片,他们三个护林员则把木瓜的种子包起来带回家,明年他们家就有这样的木瓜树了,我喜欢木瓜树,笔直的树干,漂亮的大叶子,像撑着一把绿色的大伞。
相信很多人会对着这个木瓜留口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