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cnonotus jocosus 红耳鹎 Red-whiskered Bulbul
看了十来年鸟,这次在弄岗是我第一次“蹲坑”观鸟拍鸟,体验特别,聊聊感受~
对于观鸟人
弄岗地处广西大石山区,在中低层茂密的灌木丛林中观鸟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我们这次去的弄亨屯就在保护区边缘,鸟的密度也不算高,江苏观鸟会的几位小伙伴很快将奔赴弄岗参加观鸟赛,到时候一定会有些特别体会。在类似版纳幽暗的雨林里,弄岗的几个高光鸟种没鸟坑可真的没那么容易见。
不过,坐观坑鸟,人基本不动,久了也真是“累”,还少了在自然中行走发现的乐趣。观鸟本身不就是为了暂别现代生活的自然回归么,总是坑里坐着也会无趣吧。如果观鸟的乐趣只是观察稀有鸟种,那么去动物园也一样可以了。
当然,去外地观鸟总是有目标,有期待的,自然观鸟就会有失望,也会有意外惊喜。弄岗的一天半里,我们在山野中意外发现一群白翅蓝鹊,也有半天选择爬山闲游观鸟,并在一阵阵的鸟浪中看到了冕雀和海南蓝仙鹟这样坑里见不着的鸟,更别说还意外发现一群呼呼大叫的猕猴,这些体验都是蹲坑无法提供的。东方也开玩笑的说,是应该走走看看,不然来了趟弄岗,弄岗是什么样的我们都没看到。
对于拍鸟人
拍过鸟的都知道,鸟真的没那么容易拍到,更没那么容易拍好,坑的发明巨大的降低了野鸟拍摄门槛,鸟近在咫尺,拍到易如反掌,拍好的也不再那么难。
这几年越来越多退休老同志加入拍鸟大军,成了圈内独特的“大爷”群体。“大爷”是个略带贬义的词,通常他们都是有钱有闲,拍鸟不怎么认鸟,更多是退休后在平淡生活中找个乐子。比起搓麻遛鸟,拍鸟给了他们一个还算不错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当然,他们本身也不太可能整天扛着十来斤的摄影器材满山跑。鸟坑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这没有什么对错可言。
对于当地人
弄岗去得仓促,我还是尽可能多的扒拉了些观鸟攻略,做了点功课。《鸟友》这篇文章的视角可能不少人没有留意。我反复看了几遍,还分享到了同事群里。(《鸟友》http://www.zjdocu.com/folder420/folder422/2016-09-18/94713.html)
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是做扶贫发展项目的,一年有几个月会跑西南西北的边远农村开展工作。当媒体在不停报道空心村,报道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弄岗鸟坑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广西喀斯特山区饮水困难,土地稀缺,弄岗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背后,隐藏着当地居民经济发展的困境。亩产三四吨的甘蔗,今年一吨卖四百八块,每亩成本几何,利润几多?养活一家老小得要几亩地?自家又有几亩地?家里的劳动力能种几亩地?在这么多问题之下,大多青壮劳力都会选择远离家人,外出务工。
鸟坑是围绕当地自然优势做出的特色旅游开发,毫无疑问的增加了一部分人的收入。护林员农伟宏也因此不用外出务工,守护家乡的山林同时,也可以通过他的印支绿鹊客栈和鸟导服务养活一家老小,这是我能看到的鸟坑的最大意义。
对于鸟
以弄岗为例,鸟坑为鸟提供了充足的饮水和食物,把鸟儿们原本斗天斗地斗人的游击队生活瞬间带入了饮食无忧的小康社会,似乎是个特别好的事情。不过,长期哨音加食物养成的条件反射可能会把一些珍稀鸟类暴露于潜在的风险之中;饮食结构的改变或许给他们带来了更多“三高”风险;长期投喂是否会给种群繁衍带来负面影响,也确实需要更多研究。
但是,对于南京近几年一直都有的从花鸟市场买来异地野鸟,放在人工环境内诱拍的事情,我依旧旗帜鲜明的反对。这样的做法除了拍出一张张精美的“大片”,对人对鸟对环境似乎都没多少好处。
三北大猫去年发了篇博文,题目是 “保护:总是在一堆坏办法中找那个不大坏的”。我觉得这话对于弄岗鸟坑也是适用的,相比抓鸟放笼子里欣赏,坑鸟已经是个进步,对不对?
做了XX,还想树牌坊的事情咱也不要做。对于很多自然爱好者,应该更多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去观察,去体验,去拍摄,而不是因为摄影本身而去拍摄。
所以,就这样吧,守住底线,别让鸟坑把鸟坑了就行。当和完美还有距离的时候,我们尽量做出更好的选择。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