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炙热的焦德普尔(Jodhpur)沙漠边缘,看看被边缘化的老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印度社会最底层的达利(特)人,把他们家里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毫不为过。
唱着歌,跳着舞,村民出来迎接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无忧无虑的只有孩子。作为阶级分明的印度,一出生,今世的命运已无太大变数。
谈起生活,表情严肃,看不到美好的未来。
太阳落下山去,也到了我们离开的时候。
原路返回比较绕远,孩子们向我们演示快速下坡的绝活。屁股下垫个塑料袋子,就这么顺着沙坡滑下去。。。
生活用水主要靠雨水,还得靠骆驼车运来。
村里的老人,静静的看着我们离去。
种姓制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8D%E5%A7%93%E5%88%B6%E5%BA%A6
种姓制度(印地语: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语: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体系)是曾在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一般而言认为,种姓制度是前20世纪左右,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性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亚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木留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经历过许多调整,并且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迳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贱民 (印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B4%B1%E6%B0%91_(%E5%8D%B0%E5%BA%A6)
“贱民”,又称旃荼罗(caṇḍāla)或者达利特人(音译)。是印度和尼泊尔(卡斯人和廓尔喀)种姓制度的一种分类,主要以不可接触性为其特征。
组成
“贱民”的组成很广泛,占印度总人口的15%。贱民在传统的印度社会中只允许做被认为是非常卑贱的行业。这些行业包括以下几种:
扫街及清洁旱厕
理发
鞋匠
榨油
皮革加工
洗衣服
捕鱼
丧葬
从事缝纫
接生
起源与历史
贱民的来源不可考:他们可能是南印度人来到印度次大陆以前的原住民,也可能是罪犯,也可能是犯了事的战俘,甚或是不理种姓制度限制而进行的跨种姓婚姻及其后人(逆婚)。值得注意的是,不论男女双方原来的种姓为何,只要其中一方为贱民,其后裔皆为贱民。他们的工作种类多数具有宗教性,与死亡、排泄物、血污有关。印度教从未承认他们是印度教徒(意指不受梵天的庇佑,而非指不受印度教社会的拘束),因他们不是再生族。佛陀主要弟子中,从婆罗门到首陀罗都有,但没有贱民。
印度的贱民地位非常的低,他们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绝对严格禁止与其他种姓接触,甚至常常发生贱民因接触其他种姓而被虐待甚至杀害的事情。
东晋高僧法显曾经游历天竺,其游记《佛国记》中记载:“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店及沽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旃荼罗、渔猎师卖肉耳。”
由于这种贱民制度的严苛,使不少被划为贱民的人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身为贱民,亦阻止了其他人与他们接触的机会。
然而,这在印度次大陆上已有数千年的恶习,导致至今在印度仍有少数人对贱民存有偏见.贱民被禁止所有发展的机会,社交上亦被其他阶层隔绝,所以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维持作最穷的草根,永不翻身,因而逼使这些人前往外国谋生。在印度独立之前,贱民完全没有机会接受任何教育。